「透過合作社落地的技術 – 合作松2」9月26日至9月27日在香港數碼港盛大舉辦,是於亞洲首次平台合作主義聯盟(PCC)大會前,回應「平台合作」之主旨,聚集了來自亞洲中港台不同國家的工程師,藝術家,合作社所共同參與。與正式會議的形式相比,黑客松讓所有參與者全身心投入,活動不設「觀眾」角色,每個在場者都需要動手貢獻,既是通力合作,又是團隊精神與技能的比拼。
如果說合作松第一天的討論激盪,提案組隊是「馬拉松」前的熱身和能量儲備,那麼26日入夜後便真正進入對體力,毅力和應變能力的考驗。今次的合作松共促成了8隻隊伍,總共發展了9個項目,包含:分分鐘合作社小隊的「問不倒的合作社 Let’s Coop!」,台灣亞太智農聯盟的「B
」,台灣食物銀行聯合會的「食物銀行系統」,香港流動共學教室與非暴力溝通的MCLP(移動共同學習課堂),UnitedH2O團隊與ThoughtWorks聯手的「綠行」與「小物」,台灣深夜肥宅助力台灣原住民部落的「司馬庫斯資源規劃」,台灣ducker團隊與阜陽南塘合作社規劃共乘系統的「順風合作社」,兩位中國大陸黑客創想的co-git(主婦聯盟網站優化)。與一般黑客松不同,「合作松」的難點與價值在於串聯合作社社員與工程師,雙方各有對社會的理解,工作方式也不同。透過不遺餘力的溝通,工程師理解到技術落地在社區的意義,打開了計算與效能之外的世界想像,而合作社成員也從他們身上學到高超的媒介素養,見識到技術帶來的新可能這種溝通不僅是社會 – 文化與技術的溝通,同時也是跨世代、跨領域的(工程師大多是新銳青年,而合作社成員多是長輩),活動召集人黃孫權認為此次合作松,更重要的是創造「社會運動所塑造的新人與生於數碼時代的新新人類」的連結。
充分溝通後,小組團員確認好合作方式,便各自開始團隊內的分工。分分鐘合作社小隊成員:成都愛生活家合作社的代表李丹,長年研究台灣東部合作社社群的王翠菱是本團隊主要發起人,由於坊間民眾大多不了解合作社,兩位主要成員希望能與設計師,工程師合作,以輕鬆可愛的圖片或漫畫方式,讓艱深的知識能夠透過互動設計更親民。在積極的討論後,與曾任主婦聯盟合作社理事的陳來紅,共同收集關於合作社基礎的問題與答案整理,由中國美術學院的劉益紅老師與她的學生房梓與透過IOS系統設計虛擬人形並錄影,並透過香港與杭州的coder Beeno與鵬翰協力設計呈現介面,致力於建立一個了解合作社基礎知識的平台。
司馬庫斯部落勞動合作社自2004年開始實行土地共有,共同決議,財產共治,共享的方式生活,曾經拍攝司馬庫斯紀錄片的曹琬凌教授與長老Amin Yosyo代表出席本次合作松,帶著部落期待與使命的他們表示,從生態農業一路走向發展生態觀光的司馬庫斯,目前遇到遊客過多,管理需要再升級的問題。同樣來自台灣的年輕團隊深夜肥宅在最初提案階段一度陷入瓶頸,在主辦團隊的激勵下,與司馬庫司攜手合作,希望開發出以部落需求為主的「司馬庫斯資源平台」,不僅能將部落傳統文化線上化,也能透過平台調配人力,降低溝通成本。
團隊原本就著力開發順風車技術,眼看當前出於互助與節能的技術已經被滴滴打車, 等壟斷平台利用,而且頻頻爆發乘客安全問題,ducker團隊希望重新找回交通需求的互助精神。這次與南塘合作社合作,希望透過合作社社員十多年來建立起的互信與互助,來發展地區的順風車,希望不僅能透過平台共乘來節省能源耗費,也可增進社區間人與人的情感。
知水團隊是UnitedH2O、ThoughtWorks與台灣竹圍工作室工程師高任翔合作的「龐大隊伍」,UnitedH2O成員有從事農村水質數據調研的任曉媛,從事社群調查和組織培力的張嘉怡,從事社會空間藝術實踐的趙理,她們此行有備而來,延續著自己「社群行動 – 數據信息呈現 – 藝術激發 – 回歸社群賦能」的思路,ThoughtWorks團隊成員潘浩、白雪、王綠菊都是關心社會問題的工程師,潘浩、白雪參與在公司「社會與公平公正」部門的工作中。團隊成員都經驗豐富,經過幾輪討論與提案,終於把技術透過南塘合作社的需求落地,為合作社開發生態導覽系統,並且細化出一個通過底棲監測促進公眾參與的應用。
台灣食物銀行聯合會致力於減少食物與物資的浪費,從而幫助弱勢團體解決溫飽問題。在聯合會網站的首頁上顯示,2018年60萬公斤物資募集的目標已經完成507904公斤。執行秘書林孟偉向大家講述了聯合會的運作方式,除了與其他機構的協商談判,在物流分發的環節上大有技術的用武之地。工程師Beeno分身兩隊,除了幫助「分分鐘合作社」外,與現場報名的紐西蘭籍媒體行動者Danyl Strype,CoLab Coop程式開發工程師David Brooks一起通宵達旦,為食物銀行開發節省物流,按需配對的自動化系統。
台灣亞太智農聯盟是由林宗富和馬聿安代表參與,他們因為深切體認到中都農業合作社於在地有機黃豆生產過程,不論是上游供應商,下游批發商,加工業過去以傳統方式交易,皆會遇到流程繁瑣,金流無法即時收受的問題,因此他們希望設計以區塊鏈技術為主的代幣「Bean Coin」,來解決各單位間的金流問題,並加強地方產業間的互助關係,本次合作松將以遊戲方式呈現BeanCoin的流通流程,也希望透過這次機會多了解其他合作社在平台發展上的進展與收集各方的意見。
是由王鵬翰,許燦文兩位工程師所組成的團隊,坦誠自己在本次合作松前對合作社並沒有太深的了解,但在這次與台灣合作社代表陳來紅合作過程,讓他們體認合作社的營運模式就如同開源社區一樣,是將資源提供給所有人去共享,共用,一起改進得更好的概念。這次組員針對台灣合作社主婦聯盟的網站,以「開放,可追溯,自我改進,自我管理」為原則進行優化,由於目前於網路上公佈的農產品皆已備載定期評選的生產履歷,但使用者無法得知現實是否能對應到網路上公佈的資料,兩位組員在網站上設計了能進一步追踪修改紀錄的程式,讓想深入了解生產過程的消費者,能透過修改代碼紀錄,用最低成本來理解生產的詳細過程,一旦登錄後的生產履歷後續有修改,就會被系統記錄下來,追踪上也更容易。
香港流動共學教室與非暴力溝通的MCLP(移動共同學習課堂)希望透過設計一款線上共學平台,來解決學員因為課程開課時間無法配合的問題。此外,因為使用對象來自於不同的背景與階級,如何補足個學員對議題的了解與理論的背景,對於共學平台來說非常重要。他們希望能在平台的介面中同時具有即時討論與回饋的功能,只要課程直播時學員上線,發問的問題就能夠被即時回應,在直播結束後課程也能立即歸檔,學員能隨時再看,問題的收集與歸檔,也可使討論的層次更豐富。

各組團員直至深夜仍努力不懈,對開發項目進行討論。

co-git團員直至深夜仍努力不懈

整夜未睡的參賽者在隔日上午稍做小憩

中都農業合作社統合農產上下游需求,建立線上金流平台模型

食物銀行線上系統能即時媒合剩食與需求方,並透過地圖定位減少運送過程的碳排放

分分鐘合作社的「問不倒的合作社」以生動可愛的人物問答遊戲,來呈現合作社成立的基礎知識與理念。

「流動共學平台」致力於讓學員能夠透過線上平台零時差學習。

「知水-小物」團隊以南塘合作社為基礎,建立參與式底棲監測系统。

「知水—綠行」設計出一個當地的生態導覽系統,增進環境意識的提升

深夜肥宅團隊與司馬庫斯勞動合作社共同設計出線上文化平台與資源規劃系統

順風車合作社以幽默風趣的簡報呈現順風車如何替合作社社員節省交通時間與增進社員間互動

co-git優化了主婦聯盟合作社的生產履歷
成果簡報每組時間為15分鐘,除了演示程式原型外,每支隊伍都珍惜展示的分分秒秒,再次詳細闡發了技術的社會價值。簡報中亮點眾多,又給傾盡全力的參賽者們注入能量。值得一提的是,評委們評審打分的同時,李士傑老師建議在場所有人都將問題與意見匯集在實時互動討論的工具Sli.do上,所有隊伍都收穫了豐厚的反饋。

本次呈現過程同時以線上工具Sli.do(slido.com#G115)方式提供現場參與者發問與討論

活動現場以Sli.do軟體收集觀眾回饋

合作松並列冠軍隊伍:問不倒的合作社(Let’s coop!)

合作松並列冠軍隊伍:司馬庫斯資源規劃(SRP)
- 合作松2第一天活動紀錄 香港合作松開跑 亞洲平台合作運動正式起行